自长江建起众多水坝后,中国独有的珍稀鱼类中华鲟已处于濒危状态
1使用网具试验捕鱼一天只捞上5条小鱼
“长江里原有175种特有物种,近四五年来,已经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我们在丽江附近的石鼓江段使用网具试验,一天只捞上来5条鱼,多数个体还很小,而这里过去是鱼类资源十分丰富的。”8月15日,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长渔办”)主任赵依民心情沉重地说。
赵依民还表示:“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已濒临崩溃,特别是金沙江流域大规模地建设水电项目,今后恐怕还会有更多的长江特有物种消失。”
今年6月,由长渔办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联合主办了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成员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长江科学院、同济大学等机构的专家。考察历时12天,跨越5个省市自治区,行程逾4000公里,考察范围覆盖金沙江流域和通天河、赤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实地调查从自然河段到梯级水电,从自然因素到人类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综合影响,并以长江最后一条无坝支流赤水河作为此次考察的终点。
从这次科考来看,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恶化已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危机呢?长江的渔业资源还有没有未来呢?
2
长江曾有中国天然鱼仓之称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曾长期被誉为中国的天然鱼仓,这里的淡水鱼产量占全国2/3。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纯淡水鱼类294种,其中上游江段有260多种;已经被发现的长江“土著鱼”也就是特有鱼类共有142种,其中长江上游就有112种,它们是我国十分宝贵的鱼类种质资源。
长江上游也不乏一些超大型珍稀鱼类的存在。例如,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它与早已灭绝的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据文献记载,在长江捕获的中华鲟最大体重达到了560公斤。
和中华鲟一样,白鲟同样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物种,仅在中国的长江存活了下来,比大熊猫还珍贵。白鲟因其口吻长达身体的一半,所以俗称“象鱼”、“枪鱼”和“剑鱼”。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50多年以前的记载,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纪录。
白鲟为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正是长江上游丰富的鱼类资源,才支撑起了超大个体白鲟的生存。长期以来,渔民中一直就流传着“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
其实,就在三四十年前,长江的鱼类资源仍十分丰富,对于生活在长江边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来说,一天捕上数百斤鱼是十分普通的事情,有时运气好逮到一条大的,往往就要超过百斤。
以我的故乡湖北秭归为例,这里属长江上游地带,小时候我一直在这里长大。我们村子边,有一条叫作黄家河的小河,虽然它只是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上一条很小的河流,但在我的记忆中,小河既美丽又多鱼,想吃鱼了,只要往小河的深水潭中撒上两三网,就能捕获够吃上好几顿的鱼。这些野生的本地土鱼,味道十分鲜美,烹饪时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鱼鲜味。
当时,由于长江生态环境良好,100公斤以上的中华鲟在长江流域比比皆是,而白鲟也时现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