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态 > 正页

太湖蓝藻治理五年艰辛路

12369.org chnlive.com 时间:2013-04-10 13:43:15作者:张弘 范颖华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摘要:5年后,无锡太湖蓝藻治理得怎么样?太湖的水质现状如何?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会不会重现?《环境与生活》和《小康》杂志记者,最近两次来到位于无锡的太湖沿岸,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

曾造成无锡城自来水污染

环境与生活网 记者 张弘  ◎《小康》杂志记者 范颖华

 2013年1月12日晨,江苏省无锡市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冬日不是蓝藻生长的旺季,太湖景区在大雾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

 

     2007年夏季,曾造成江苏省无锡市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蓝藻事件举国皆知,更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后,无锡投入了415亿元人民币治理蓝藻,这还不包括2012年的28亿元。5年后,无锡太湖蓝藻治理得怎么样?太湖的水质现状如何?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会不会重现?《环境与生活》和《小康》杂志记者,最近两次来到位于无锡的太湖沿岸,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2012年12月和此前的10月下旬,记者两次来到当年由于蓝藻暴发造成自来水污染的太湖边,实地走访了环太湖西岸的无锡市滨湖区、宜兴市等地,同时还采访了无锡市环保局、无锡市太湖办、无锡市水利局等相关涉及蓝藻治理的政府部门,试图全面了解太湖蓝藻的治理现状。

    提起当年的自来水污染危机,当地居民记忆犹新。2007年5月底,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流出的自来水,突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超市里瓶装水的货架被抢购一空,居民在净水站排成长龙。

    当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入夏以后,由于连续高温少雨,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导致蓝藻提前大规模暴发,太湖作为水源地,自来水水质受到影响。后来,中央紧急部署,引1.9亿立方米长江清水注入太湖,太湖水量得到有效补给,水质才明显好转。

    此后,太湖治理更加引起社会极大关注。5年过去了,太湖的水怎样了呢?

十八湾、十里明珠堤:
沿岸蓝藻仍肆虐

    2012年10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太湖西北角沿岸、无锡市知名的太湖观光景观带——环太湖公路的十八湾和十里明珠堤沿线。得知记者要去看蓝藻,当地司机提醒,一旦闻到飘来的腥臭味并且越来越重时,就该能看到蓝藻了。

    汽车在环太湖公路十八湾段,刚刚驶过阖闾城遗址后,司机师傅便喊:“快看,这里就有。”在桥栏上写着“醉我桥”的桥下,一边连接着太湖,一边是入太湖的河道,桥下有几条小船正在打捞浮在水面一大片绿汪汪的东西。在编号为“X052”的一条类似公园游船的小船上,两名男子正用工具打捞蓝藻。看到记者拍照,船上的人停止工作,启动马达驶到不远处的水湾。那里停着十几条大小不一、插着同样小红旗的打捞船。

    记者走到桥下,近距离接触蓝藻,看到绿幽幽的蓝藻油光可鉴,仿佛几大桶浓稠的绿油漆倾倒在水面上,在太湖的湖光山色中,“醉我桥”下的记者却陶醉不起来。

打捞队长:
太湖蓝藻“捞不完”

    无锡当地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入夏至7月26日,全市共打捞蓝藻48.2万吨,而2011年同期是24万吨,其中一半的打捞量发生在十八湾沿线。

    记者来到环湖公路与湖山路岔路口边上、挂着“度假区太湖蓝藻打捞队”牌子的打捞队工作地点。时值中午,刚才在湖面上打捞的工人们聚在食堂吃饭。该打捞队的队长老陈告诉记者,他的打捞队有15人,负责北闸附近区域,每天工作时间是早7点到下午5点半。每年5月到12月的蓝藻产生期,是打捞队最忙的季节。

    老陈介绍说,在打捞船中,每条大的运藻船配4条小吸藻船。大船能装70吨带水蓝藻。打捞船上除了传统工具,如捞鱼的长竹竿网兜、葫芦瓢等,一般还配有吸蓝藻的水泵。打捞队成员卢师傅告诉记者,在蓝藻密集的水域,吸藻船先把蓝藻吸到船舱里存储,装满后再运到附近闾江、杨湾的藻、水分离站去做分离处理。据记者了解,这样的藻、水分离站有许多家。

    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大暴发之后,老陈的打捞队就成立了。目前队里都是临时工。队员的工资不高,开船的人一天工资80元,打捞工人一天70元,中午在队里就餐,还要扣掉8元饭钱。卢师傅来自江苏省盐城市,干这行已3年。他现场给我们演示如何打捞。

    在工人们眼里,打捞蓝藻也是靠天吃饭,水上漂的蓝藻有时一阵风就吹到了对岸,一阵风又吹回来,或者被风浪打散后藏在半米深的水下。如果不打捞任由蓝藻泛滥,它会愈发密集,甚至有半条手臂厚,最后变白发臭。忙的时候,老陈的打捞队所负责区域不能离人,中午也是换班吃饭。在老陈看来,太湖蓝藻是永远“捞不完”的。

    离开老陈的打捞点,记者沿着十里明珠堤向南前行。这里靠近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灵山景区,但蓝藻仍如影随形,沿岸蓝藻几乎没有离开过记者的视野。甚至在马山度假区附近标示着“地表水取水口”的堤岸一侧,也积聚了成片的蓝藻。在成片的芦苇丛中,蓝藻淤积最厚的地方比一个巴掌还要深。

 周铁镇殷村港打捞点马路内侧,工厂林立。

 

宜兴周铁镇:
打捞成常态 水泵是主力

    记者又来到当年蓝藻事件的核心发生地之一——无锡宜兴市周铁镇。周铁镇位于太湖西岸,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后,由于有化工企业向太湖偷排污水一事被曝光,当地包括镇长在内的5名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被免职。

    在周铁镇的实地采访中,该镇负责环保工作的副镇长杨亚忠自嘲说,周铁镇“命不好”,由于在蓝藻多发的夏季很少有西北风,周铁镇的地理位置让其所属的西太湖区域打捞任务十分繁重。

    目前周铁镇的蓝藻打捞已是常态化工作。当地政府提出的口号是蓝藻打捞达到“三化”——常态化、机械化、科学化。据周铁镇政府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整个周铁镇共有固定打捞点22个,流动打捞船5条,工作人员224名。每个点都由村主任带队,并配备信息员和用电专业人员。

    之所以配备用电专业人员,是因为当地在蓝藻密集地设置的打捞点,需要用电带动水泵,将藻浆抽到堤坝附近的蓝藻堆放池里,让陈藻腐化后变为肥料。因此,抽水泵成为蓝藻打捞的必备。

    记者从当地供电部门了解到的数据是:2012年宜兴太湖蓝藻打捞工程共设了61个打捞作业点,抽水排灌水泵230余台,重点在太湖沿岸区域设立8台水泵进行打捞。在2012年夏季新近的一次蓝藻整治工作中,“新增配电变压器1台,新立电杆22根,新增低压线路10000余米,新建10千伏线路2.5千米,为太湖蓝藻打捞提供电能”。

    周铁镇水利农机站的徐三明告诉记者,前几年用渔船人工打捞的方式根本不行,目前为了打捞蓝藻,沿岸都已架设高压线,今年他已经打报告新增了4台变压器。

符渎港蓝藻打捞点现场  

 

百姓笑称
打捞员是“痴鬼”

    在太湖沿岸的各级政府机关,从上到下,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口号是“日产日清”,意为每天太湖出现的蓝藻必须当天清理干净,以免湖里蓝藻出现大量淤积、变味变臭。但周铁镇有的领导表示,这句口号不现实。蓝藻是24小时在繁殖,只要水温在25摄氏度以上就会生长。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太湖周边的百姓甚至会笑说打捞人员是“痴鬼”,意思是蓝藻根本捞不完。

    但杨亚忠副镇长觉得,蓝藻打捞是控制性手段,不打捞更不行,蓝藻对太湖水体影响太大。但由于怎么捞都赶不上蓝藻的“暖风吹又生”,难免有打捞人员出工不出力。宜兴市政府为此还成立监督考核组,来监督各个打捞点的人员到岗、机泵运行和打捞情况。

    杨亚忠认为,整个周铁镇环太湖沿岸仅70多平方公里,但整个太湖流域生活着上亿人,周铁镇“压力太大”。2007年蓝藻暴发事件发生后,周铁镇关停了107家化工企业,目前仅存30多家。这30多家企业产生的污水,均进入管网到污水厂处理。杨亚忠和周铁镇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员表示,除了工业污水,沿岸生活污水同样是太湖水质变坏的根源。

    沿着江苏无锡至浙江湖州的公路南行,靠殷村港一侧,一边是浩瀚的太湖,一边是一座座工厂在路边林立。一位在此打捞点值班的70多岁的大爷指着附近的两个陈藻池告诉记者,这两个由鱼塘改造的陈藻池有3米深,夏季蓝藻多时,一个池排满后,接着排到第二个。现在陈藻池中的蓝藻已经腐烂变质,成了一潭臭水。

 周铁镇符渎港蓝藻打捞点

 

水利站站长:
水利站工作变成捞蓝藻

    生长在太湖边的徐三明,当年从部队转业即回到周铁镇工作。他对记者“发牢骚”,他一个水利站长,目前绝大部分工作成了捞蓝藻。在打捞蓝藻的压力之下,徐三明钻研出许多属于他“专利”的有效打捞方法。

    徐三明带记者到分别位于周铁镇西沙塘港和符渎港的蓝藻打捞点。正午时分,太湖东岸刮来大风,蓝藻随着风浪愈积愈厚,让打捞平台上的工人们应接不暇。

    为防止抽蓝藻的水泵不被大块水草垃圾堵塞,工人们必须用工具不断将区域内的水草杂物清理干净。水泵将浓藻浆经管道不断排到陈藻池里,池里沉积的陈藻表面产生白色泡沫,散发着恶臭,熏得让人不敢靠近。

    当年被媒体曝光的周铁镇两家偷排污水的化工企业的原址,就在西沙塘港蓝藻打捞点不远处。徐三明称,这两家企业早已停产,偌大的厂区也转为他用。

    符渎港打捞点离西沙塘港打捞点不远,沿路经过上百亩绿油油的蔬菜地。徐三明感叹说,这里是无锡市的蔬菜基地,由于地下水量充沛,不用深掘,涌出的水便可浇灌瓜菜,如果没有蓝藻,太湖岸边将是人间天堂。

    记者一行还未到符渎港打捞点,就看到蓝藻往岸上逼近,整个河道满目绿色。符渎港打捞点的不同之处,是运用了徐三明“发明”的土方法。记者看到,在操作平台上,借着水泵压力,几个工人正用一个半圆形浮球吸取水面上的蓝藻。徐三明告诉记者,用这个方法使水泵能尽可能地抽到浮在水面的蓝藻。相比过去的人工打捞,省了人力,也能更多打捞蓝藻。这种标准化打捞平台造价在五六万元。

    当地一家环保企业研制了一种将蓝藻转化为蓝藻干,再制成肥料的藻、水分离设备。在这个蓝藻打捞点附近,便设置了一台这样的机器,不断将浓藻浆加入药剂,产生出藻干。为鼓励企业参与蓝藻的治理、防治,徐三明的蓝藻打捞点允许上述企业的机器免费用电。

杨湾藻水分离站:
藻泥再利用 水回归太湖

    为了亲身体验藻、水分离技术,记者来到十八湾附近的杨湾藻水分离站。在分离站现场,记者看到,除了规模较大的一个藻、水分离池,整个区域俨然成了一个科普走廊,各种数据图示向人们展示现代科技的藻、水分离手段。

    打捞船运来的鲜藻经过分离,蓝藻泥被送往郊区洛社镇的一个农庄用来生产沼气,除此之外,也生产用来做鱼饲料的氨基酸粉和有机肥。而分离出来的水,直接流经周边的湿地公园,回归太湖。

    无锡市水利局蓝藻治理办公室主任匡民向记者介绍,无锡8个分离站日处理能力为1.3 万吨。而夏季蓝藻高峰期由于处理能力有限,堆放压力随之而来。而且,藻、水分离站只能处理新鲜的蓝藻,陈藻只能通过管道输送到山林,作为肥料。而宜兴附近没有山,蓝藻只能堆放在陈藻池中,让其慢慢腐化消解。记者在宜兴太湖沿岸见到的一个个气味难闻的陈藻池,便是蓝藻堆放的结果。

    匡民还说,目前无锡每年打捞的蓝藻,只有65%可通过8个藻、水分离站处理,其余的还是要通过陈藻池、林地堆积等其他方式处理。

实施藻水分离技术的杨湾藻水分离站 

 

无锡市太湖办:
确保自来水危机不再发生

    有了2007年自来水危机的伤痛,蓝藻治理在无锡市上下被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是夏季,灭藻行动可谓“全民皆兵”。那么,无锡市居民的饮用水水质现在是什么样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无锡市太湖办)。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清吉告诉记者,这几年无锡在供水安全上做的工作是最多的,投入也是最大的。据罗清吉介绍,2007年自来水危机之后,太湖水污染的防治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从(江苏)省里到(无锡)市里,2008年开始建立了两级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

    罗清吉说,2005年以前,太湖饮用水源全部取自太湖,而现在,已经在长江建立了第二水源地。目前是太湖取水100万吨,长江取水100万吨。实现太湖、长江对等双水源供水。扩建以后将达到260万吨规模,也将是长江、太湖对等取水。罗清吉还说,无锡现在按照日本的标准,对取水进行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没达到这个标准。同时还进行了膜处理(处理后可直接饮用),虽然量不是很大,只有15万吨,但还是可以应急。另外,2012年太湖已经将四大水厂用清水管网沟通起来,这样,任何一个厂遇到类似突发事件,都可以通过别的厂将水供过来。这也是全国一流的供水体系。

    2007年以后,无锡市人大还专门立法,把市域4788平方公里全部设为一、二、三级太湖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占整个面积29%,二级占24%,在一二级保护区内,钢铁、印染、化工企业是决不允许存在的。

    罗清吉告诉记者,整个南方水价均偏高,太湖民用水水价已经到了每立方米3.2元,其中1.3元用于污水处理,这个比例在全国相比也是靠前的。罗清吉还透露,2007年后,无锡全市投入了415亿元人民币治理蓝藻,国家和省里给了15%,剩余85%均是地方出钱。这还不包括2012年的数字(记者了解到2012年是28亿元)。

    在蓝藻治理上,无锡市确实耗费了大量财力。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清吉向记者介绍太湖水污染防治情况

 

无锡市水利局:
蓝藻打捞不仅是治标

    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给记者的官方资料,印证了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比如,蓝藻打捞已实现常态化。无锡市称,在蓝藻打捞处理方面已形成了“科学化监测、机械化打捞、专业化队伍、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机制。

    官方统计显示:2007年后全市累计打捞蓝藻300多万吨。

    在采访交流中,无锡市水利局办公室的周主任就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听到的“蓝藻打捞治标不治本”说法,发表了不同看法。

    周主任提到,2007年到2012年,由于分管夏季全市蓝藻打捞每日巡查简报的发布工作,每年从4月到11月,她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太湖蓝藻每天最直观的监测数字,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在她看来,蓝藻打捞不仅治标而且治本。打捞蓝藻就是在减少太湖中蓝藻的存量,只有捞蓝藻才能减少种源。生态清淤正是这个道理,相当于把蓝藻的“种子”给连根拔除。

    无锡市太湖办治理规划处处长罗清吉也透露,2007年以来,太湖调水约132亿立方米,其中河道自身消耗掉一半。太湖整个水量是40亿立方的容量,相当于每年换了三分之一的太湖水。

    周主任认为,蓝藻治理在世界上都是难题,日本的琵琶湖对蓝藻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治理就是例子。况且,琵琶湖还是山中的深水湖泊,最深处达100多米,而太湖是一个浅水的碟形湖泊,平均水深不到2米。这也是太湖蓝藻治理的难点所在。她说,沿岸居民把打捞队员形容成“痴鬼”,其实也是对他们辛苦工作的一种褒奖式调侃。“一线打捞工作非常辛苦,你想想,烈日下,夏天40多摄氏度的气温,湖面上又有光反射,又有味道。根本不是常人能干的活儿。”

    也是从2007年之后,与别的地方不同,蓝藻治理成了无锡市水利局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小周回忆,他们治理蓝藻之前根本没有经验,完全是水利部门自己琢磨出来的。“刚开始应急时是拿粪勺捞,由于蓝藻太细小,渔网等其他工具根本没法捞。“直至无锡中船重工702所研制了记者在采访中见到的机械化打捞船。这个702所便是研制我国深海探测器“蛟龙号”的科研单位。

    每艘船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这样的船目前全市共有123艘,投入的购船资金将近一个亿。这还不包括临时租用渔民的小船。无锡市水利局还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打捞队员,统一培训、着装,并统一上保险。“夏天高温作业,中暑现象很多,招聘的一般都是有经验的渔民,如此辛苦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干。”市水利局蓝藻治理办公室主任匡民说。

蓝藻已存在30亿年
治理过程缓慢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湖泊生态专家叶春介绍,蓝藻早在35亿~33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它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放氧的原核生物,对早期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作用。与其他藻类相比,蓝藻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细胞结构最简单、最原始,繁殖方式与“细菌”类似,因此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蓝藻在各种水体都能生长,多喜生于含氮量较高,有机质较丰富的碱性水体中,一般喜欢较高的温度。

    江苏太湖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庄严向记者出示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后,太湖水质中的氮、磷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蓝藻的主要成分便是氮和磷。该组数据还显示,整个太湖水域和无锡水域的氮磷含量曲线正在逐年趋平。而过去,无锡水域的氮磷含量要高于整个太湖水域。

    庄严认为,太湖水中自古就有蓝藻。在过去蓝藻少的时候,农民为了积肥,甚至会出现争抢蓝藻的情况。庄严认为,根除蓝藻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态度是怎样让蓝藻控制在使人不产生反感的范围内。

    据无锡市水利局介绍,除了常态化人工打捞,控制性种养水葫芦以扼杀蓝藻也是一种方式,再就是网格化——用围网将蓝藻困在一定范围内。但在一些区域,比如芦苇荡,无论是机器还是人工打捞蓝藻都很困难,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所看到的现实。

    对此,无锡市水利局的匡民也表示很无奈,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无锡市是太湖蓝藻的重灾区。整个太湖形状就像一个向上的手掌,西北部的无锡恰好位于港湾河汊较多的手指部位。每年4月开始,湖州便开始出现蓝藻,夏季东南季风一吹,苏州几乎没有蓝藻。90%至95%的蓝藻都来到无锡。罗清吉把这形容为“太湖生病,无锡吃药”。虽然生态修复的过程是缓慢的,但这是一个治本的过程,然而,整个太湖跨江浙两省,面积有近2000多平方公里,很难拧成一股劲儿。

    不管如何,作为无锡太湖办的工作人员,罗清吉仍对无锡太湖治理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有了现在的各种举措,类似2007年的自来水危机应该不会在无锡重演。他举了自己家里的例子,过去喝的是买来的桶装纯净水,现在他们家早已改回来喝市政的自来水了。

从末端治理
向源头治理转变

    无锡市政府相关部门向记者提供的《十一五以来太湖水质及藻类情况报告》等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太湖藻类聚集情况好转,但高温季节仍有所波动”。《无锡市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中称,“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中趋好”。但同时也承认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太湖无锡水域水质与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2012年水质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总氮指标仍处于劣V类,达到国家2.0毫克每升的要求难度较大”。文件还指出,虽然无锡已实现长江、太湖“双源供水”,“但水源地外围水质仍不稳定,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水源水质潜在威胁尚未根本消除”。

    可见,生态环境破坏起来轻松随意,要想恢复则难上加难。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无锡市提出了“四个转变”,“加快实现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治理转变,从遏制水质恶化向重建生态系统转变,从单一工程项目向整体流域综合治理转变,从重视工程建设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

    虽然浩渺的太湖让人“望藻兴叹”,然而无锡的蠡湖、贡湖等太湖小流域却给人以希望。蠡湖是太湖无锡岸边的一个用水闸隔开的内湖,经过几年的治理,在今年很长一段时间,检测结果显示,蠡湖里藻类聚集的情况几乎没有。甚至在太湖西南角的贡湖湾附近,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草,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现象。而贡湖便是无锡太湖生活取水的水域。

    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戴卉在回顾这么多年来的蓝藻防治工作时说,未来可将无锡环保系统退休下来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整理并完善太湖蓝藻等水质治理的各种数据、样本,在中国其他内湖区域城市发展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供参考。
 
    据记者了解,不独太湖,云南滇池、安徽巢湖等地也都发生过蓝藻暴发污染水质事件。但愿无锡太湖蓝藻的艰难治理之路和国家巨额人力财力耗费的教训,能警示更多地方的湖泊管理者,毕竟把环境危机控制在初始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者:张弘 范颖华 来源:环境与生活网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注意:请各位注意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以及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本网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请各已注册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本网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和修改所评论内容。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本栏热门
  • 生态环保法务网(www.12369.org) © 2023 版权所有
  • 主办:生态环保法务网(12369.org 12369.hk chnlive.com)
    战略:《环境与生活》杂志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意库创意园22栋
    在线微信免费咨询服务:c1473488432业务热线:13798059506 微信:c1473488432
    注意: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及媒体等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生态环保法务网拥有广州市专业生态环境专业律师、中科院环保专业团队,可以解决企事业单位在生态环境上各类型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各种疑难杂症问题
    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14074321号
  • 2006-2013 ©大环网 维护